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发布,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皇冠)(皇冠新体育)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3-11-20
上海正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已有4年多,如何更进一步将这件“小事”做好?今天下午,本市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介绍方案情况,市绿化市容局、市商务委、虹口区、市房屋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出席。 更精准精细 更绿色低碳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基本建成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分类意识深入人心、分类习惯普遍

上海市政府在今天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这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在过去的四年多时间里,上海市已经基本建成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成功养成了市民的垃圾分类习惯。然而,在分类实效、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此,新发布的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和相关举措,打造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升级版”。

这份《方案》主要体现了精准、精细和绿色低碳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精准方面,方案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分类实效,增强社会公众履行垃圾分类义务的自觉性。通过开展四项行动,即投放点改造提升行动、投放环境治理行动、投放模式优化行动、农村垃圾整治行动,持续优化分类投放环境。在精细方面,方案要求加强分类的细化,鼓励在特色道路、特色街区和高标准保洁区域设置精细化分类的废物箱。此外,还加快建设一批可回收物回收高品质服务点,升级改造一批高品质中转站和集散场,实现精心回收服务。在绿色低碳方面,方案推动源头减量,推行绿色餐饮,倡导光盘行动,减少快递、外卖、电商等行业的过度包装。同时,还要推动实现湿垃圾沼渣高值低碳利用技术示范,全面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方案》中明确了五项重点指标,即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自觉履行垃圾分类义务的比例达到98%,居住区和单位的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6%,垃圾源头减量率达到5%以上,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方案明确了六大工作任务,包括强化社会治理,实现分类实效常态化,优化投放环境,推进分类投放便利化,推动低碳转型,实现源头分类减量化,完善设施设备,达到全程分类系统化,健全回收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利用资源化,加强数字赋能,推进监督管理智能化。


《方案》还明确了一些保障措施,包括发挥联席会议平台的作用,落实各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制定资金扶持政策,推进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持续加强精细化分类、智能化监管、系统化治理、减量化使用、资源化利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为“生态之城”建设作出努力。


据介绍,自2019年以来,上海市已经执行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全国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分类评估中位居第一。今年1-10月,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的分出量分别增长1.8倍、14倍和0.7倍,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5%。居住区和单位的垃圾分类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湿垃圾分出量保持在干、湿垃圾总量的35%。目前,上海市已建成焚烧厂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达到3.6万吨/日,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198个、集散场15个。同时,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到43%,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


总的来说,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是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提升。通过精准、精细和绿色低碳的措施,上海市将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提质增效,为建设“生态之城”贡献力量。



本文由皇冠新体育提供